
高敏感 成了最近頗常聽到的名詞, 點開博客來閱讀此書簡介 看到以下這段介紹:
- 你是否常有下列這樣的心情
- 不愛給人添麻煩
- 曾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擊
- 只要周邊發生衝突就想躲起來
- 容易有罪惡感
- 面對大量資訊時,特別容易焦慮
- 討厭到人多的地方
- 覺得自己做不好事
發現我的狀況完全符合上述, 於是馬上買了此書拜讀, 希望可以更了解內心狀況
作者認為高敏感 應該和內向區隔出來獨立成一個名稱, 兩者不為等號
因為高敏感族是融合了各種不同特徵的一群人, 非以內向或外向就能分類
一百個高敏感族就有一百個不同的人格特質
書內詳述高敏感族普遍共同的特性, 必且針對這些特性提出案例補充說明
在過往閱讀的心理書籍中, 這本書最大的不同在於
作者不僅點出心理層面的反應, 也提出解決方案,
讓高敏感族能更融入人群, 與人自在相處
但與此同時最重要的是學會與自己相處, 因為這有助於促進甚或改善伴侶關係, 甚至會影響如何教養下一代
不過就前述所提, 每個高敏感族的特質都不同, 所以也不需要接受作者全盤論點
從”真正的自己”找出屬於你的價值
在此書一開頭附有”高敏感自我檢測量表”, 除了可以了解自己是不是高敏感族群
也能看出究竟敏感程度有多高, 我的分數座落於110, 其實還挺高…
(超過60分就算是高敏感族群)
五人當中就有一人是高敏感族, 但現在社會大多認定比較外向積極進取的人
因此高敏感族經常遭受不當的低度評價
作者分三階段: 能力、心理問題、方法 來介紹高敏感族群
並藉由外部環境影響來詳述高敏感族群的內心變化
鼓勵高敏感族以正面的角度來看待, 並且接受這是與生俱來氣質的事實
很多特質是優點, 但也是缺點, 單看你如何善用
舉書中一例說明 :
高敏感族能緩慢、深入且多元思考
看標題就能理解高敏感族相較於其他人, 更具備不同面向的觀點
所以需要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好好思考
正因為花時間領會自己的思緒, 他們會有獨特的想法, 採取特別的行動,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藝術家都是高敏感族
但就這特性在某些人眼裡看來, 就會被定義成 “想太多”、”過度憂慮”…等
身為高敏感族的我也總是很佩服那些總是可以快速做出決定、判斷的人
(像是在討論工作要花的時間時, 我是無法馬上下決定的)
練習與自己和解
閱讀此書的過程彷彿看到自己成為書中主角一般
內容充滿理解的語句讓人覺得 : 原來我並不孤獨
(作者提到有需多高敏感族常覺得自己是孤獨的, 讀到此也有會心一笑感 :))
我覺得這本書不僅適用於高敏感族群閱讀
對於高要求或者總是沒自信的人也有相同的改善效果
人會因為沒自信而對自己高要求, 但在作出高要求的同時也伴隨著高壓力
於是就這樣一再惡性循環, 造成心理強大負擔
我們都要有降低標準的勇氣, 並且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
節錄
- 人們內在情緒的波動與實際反映出來的外在行為, 完全是兩回事
- 兒時容易因外在變化而出現劇烈反應的人, 長大後反而對人生有更深的思考
- 雖然對刺激容易有劇烈反應, 但面對同樣一件事, 高敏感族感受到的幸福感會比一般人大
- 高敏感族就是做不到輕鬆放下生活大小事, 環境條件一旦不健全, 他們就很容易失去心靈空間並為此痛苦不堪
- 讓自己比較舒服的辦法是別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而是換想法, 接受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
- 把自己置身到對方的問題裡, 只會將自己消磨殆盡
- 分類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清楚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 人類很容易把自己置入某個特定類型, 掙脫該類型的束縛, 才有機會再成長
- 會為自己設下高標準的真正原因, 其實是因為自尊心[註1]低落
- 對自我的標準有多嚴格, 對自尊心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有多深
- 我們對事物常抱持著一種All or nothing—要不全拿, 要不一無所有的二元性思考,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灰色地帶
- 所謂的憤怒, 大多是為了隱藏自己受傷的情感而表現在外的情緒, 憤怒的源頭其實潛藏了未被滿足的期待與要求
- 把“應該這麼做”轉化為“如果這麼做就好了”
- 傾聽很重要, 但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化為語言
- 所謂的“與自己和解”就是自覺對他人而言, 自己是“有點麻煩的存在”, 並完全接受那樣的自己
註
- 能感覺到自己內在潛藏的本質, 相信自我價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