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了這本書當作中醫入門書籍,
正如書名所示, 算是作者余浩先生的小自傳,
內容描述余先生如何經由太爺得到啟發, 下定決心學習中醫的故事
(當然, 太爺已經是阿祖等級了, 所以無法陪伴作者很久)
作者自四歲開始便在太爺刻意栽培下接觸中醫
太爺幾乎不說過度艱深的詞彙, 而是以一些稀鬆平常的生活現象解釋給作者聽
在閱讀過程中對中醫也不會有隔閡感
作者按時間軸敘事, 除了可以從其經歷中了解學習中醫的過程,
若對中醫有興趣的話, 還可得知有哪些書籍可供閱讀參考,
對中醫門外漢來說, 閱讀此書可稍窺奧妙又博大精深的中醫,
藉由此書與作者一同經歷學習過程的艱辛、徬徨,
在其生動寫真的文筆描述下, 作者生長的環境好像就出現在眼前一般, 讀來輕鬆紓壓,
在傳述中醫治病思路以及內蘊精神這點, 作者藉由一些日常兒時的小遊戲來傳達,
讓這些無法以形體化來解釋的深邃道理也變得淺顯易懂,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 太爺藉由釣魚來教導中風的診治
內容提到 人體上為陽下為陰, 陰陽之間有一股無形力量在牽扯, 形成一種平衡
如果陽氣上升太多, 憋在腦袋裡血管脹破, 這就是中風
浮標就像是這股牽扯一般, 若浮標漂得太過, 除了可以加個沉子讓浮標下降
還可以向下扯陽氣, 就像魚扯勾一樣.
看到這才發現, 其實中醫不僅是對症下藥而已, 對每個病人其實都要順其性去醫治
書中除了提點學習中醫所必須閱讀的書籍, 尚提及易經還有其他陰陽五行觀念,
大醫治國, 小醫治病, 其實不論大醫小醫, 心中都要有道
在接觸哲學, 中醫觀念, 易經後,
才了解, 其實這中間的精髓相通, 無論是何, 都必須順應天地之道
診脈心法
凡心浮氣躁者, 不可與之言脈巧
凡資質駑鈍者, 不可與之言脈深
凡眼見為實者, 不可與之言脈理
凡不求甚解者, 不可與之言脈奧
對我這個總是眼見為實的人來說, 這段讀來別有感
(經絡是看不見的, 也確實無法眼見為憑)
不過現在要成為中醫師的門檻變高了, 想來也就讀讀興趣保健養身而已
節錄
- 人體五臟關係, 就是五行變化而已
- 遇到病症, 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藥, 而是疾病產生的機理
- 取象於天地, 類比於五臟
- 學中醫必須要有一個框架, 就好像看一棵樹一樣, 有根、有幹、有枝、有葉
- 藥物對證一碗裝, 藥不對症論船裝
- 中醫起源於古代的哲學思想, 是古人認識世界萬事萬物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 後來發展到運用他認識人體, 治療疾病
-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 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 後半段則是不後悔
- 人秉天地而生, 人身即是個小太極
- 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調理機制, 我們需要的是養生, 學會保養不受外邪內傷侵害, 這就是未病先防, 這就是治未病